1 2 3 4
专业建设类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专业建设类  >  正文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时间:2015年03月12日  浏览次数:  来源:教务管理部

浙财大东教〔2015〕14号

各部门: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抓特色促成效,我院于2010年开展院级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至2015年对各建设项目进行评估验收,该阶段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建设方案、落实建设任务,优化师资队伍、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均取得可喜成果。

一、项目建设开展过程

2010年11月我院组织开展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申报工作(附件1)。经学院教学委员会专家组进行立项评审,金融学、财政学、物流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等共8个项目获准立项为院级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附件2)

2011年7月10日,我院举行了专业建设研讨会。学院院长黄董良、副院长冯睿、副院长王金安、部分职能部门和教辅部门领导、各分院领导、系主任与专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上,来自各分院主管教学的领导和专业建设项目负责人就专业建设作主题发言,并进行了积极的交流(附件3)。11月,为了做好我院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工作,各分院根据相关程序,确定专业建设工作小组名单(附件4)。

2012年,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教高厅〔2011〕2号)文件精神,教务管理部结合我院“十二五”规划制定《东方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4月25日,教务管理部就《东方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向各分院广泛征求意见。(附件5)

4月27日,为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做好特色专业中期检查工作,教务管理部在行政楼A218组织召开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座谈会。学院副院长冯睿、教务管理部部长刘中文、以及各分院主管教学院长、特色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等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座谈会还就《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试行草案向与会者征询意见。学院副院长冯睿进一步就该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与标准做了详细说明和逐一解读。各分院主管教学院长、特色专业负责人以及专业骨干教师积极参与探讨(附件6)。

6月27日,《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经学院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正式印发。(附件7)

7月,教务管理部根据学院教学工作安排,组织对我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中期检查,主要考察各专业立项一年半以后的建设进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等。(附件8)

2013年9月27日,为做好我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工作,交流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成果,在图书馆七楼会议室召开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交流会。学院院长黄董良、学院党委书记沃健、副院长冯睿出席会议,分院相关领导、专业负责人、课程群建设项目负责人及专业骨干教师等参加会议。各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从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中遇到的困难等五个方面对各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分别做了汇报。(附件9)

12月,教务管理部通报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情况(附件10)。同月,因人事变动及工作需要,经专业所在分院申请,调整我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金融学专业、英语专业的负责人(附件11)。

2014年9月,教务管理部组织开展对我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评估验收工作,主要考察各项目建设期满后的建设成效。(附件12)法学专业经申请,报教务管理部同意,延期验收。(法学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附件22)

2015年1月8日,学院对院级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进行评估验收。上午,在学术中心第一报告厅举行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评估验收汇报会(附件13) ;下午在行政楼A314进行验收材料审阅。经评审,本次参加验收的7个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均通过合格验收。1月20日,教务管理部公布院级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验收结果(附件14)。

二、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成效

我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认识到位、推进有力、各具亮点、成果可喜。

金融学特色专业立足浙江、服务地方、辐射长三角,运用“两课堂、七平台”强化知识、素质与能力的综合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互联网金融思维与“三会双证两强”特点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金融人才。专业拥有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革专业培养方案,如调整公共教学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教学模块课程等,课程设置与学生考证需求相结合,增加实验课程、学分与课时,强化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该专业开展建设“互联网大金融综合实训平台”,组建校企联合培养实验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举办与专业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竞赛。(金融学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附件15)

财政学特色专业以社会需求为专业生存与发展的依据,已有15年办学历史,具有省内唯一性、优势传统性、公共部门背景的特点,旨在培养公共部门专业管理人才,能在财政、税务、其他行政机关等单位、公共事业部门、金融证券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财政学专业积极吸取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财政经济理论与政策进行追踪研究,专业建设与研究注重系统性、超前性、前瞻性、应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教师团队建设中尤其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讨、读书交流等。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外,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在暑期社会实践、挑战杯、学生科研、就业情况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效。(财政学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附件16)

物流管理特色专业以物流营销与物流成本管理为专业方向,通过科学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努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产学研为中心展开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如模拟实践教学方法、角色互换教学方法、开放交流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等,大量运用图片、实物、视频、实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专业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参观实习和物流作业实地岗位实习相结合完成学生的实习与实训。专业学生在沃尔玛嘉兴配送中心、顺丰嘉兴分公司实习,对运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附件17)

会计学特色专业以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创立专业学历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相结合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培养能在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跨国公司、外经贸系统及驻外机构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等工作,具有独特创新能力和未来环境适应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专门性”的会计特色人才。会计学专业以“国际化”为核心特色,组建了一支以东方学院教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外向型会计学国际教育师资队伍,组织ACA学生参加境外交流,学习专业领域知识,了解西方文化及感受国外名校魅力。建立境外实习基地,选送优秀学生进行境外实习,多名ACA学生在香港中汇安达、陈与陈、永安等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习,提高了分院涉外专业学生国际化环境条件下的专业适应能力。(会计学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附件18)

电子商务特色专业主要培养以培育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和互联网金融为主的特色人才,以“创意、创新、创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课内”、“课外”、“课余”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专业建设中进一步推进学生的课程实践,努力打造全方位的学生实践环境,坚持组织我院大学生网络“创意、创新、创业”竞赛,并选拔作品参加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获得多项奖项。同时加强专业与企业的协作,与阿里巴巴合作组织“阿里E课堂”的培训,提高学生对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能力。专业近三年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均在95%以上。专业学生的就业遍布各行各业,多数在企业中从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商务服务等相关岗位,与专业的对口度较高。(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附件19)

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依据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强调汉语言文学实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能力与经济管理、新闻传播、文化策划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以“本色+特色+应用”为建设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本色”强调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素养;“特色”强调利用学院和分院其他专业的优势,促进学生知识的延展与能力的复合;“应用”强调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将知识、能力转化为职业素质。在校生在学科视野、专业深广度和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面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附件20)

英语特色专业根据学院的教学型大学办学定位、“差异化、国际化、职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专业人才层次和就业方向等特点,以经贸英语为专业方向,坚持以英语为本,注重夯实英语语言基础,培养英语应用实践能力;同时重视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引导,培育以经贸为主要方向的专门用途英语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市场对于英语人才的实际需要。专业教学提倡交际法与任务型教学方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积极实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专业课程设置注重人才多元化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附件21)

三、后续建设要求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永恒和主题。我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团队要及时总结经验,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要求,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专业竞争力为目标,继续探索人才培养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发展的全方位适应。根据我院“差异化、职业化、国际化”发展要求,构建产教融合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凝炼专业特色,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多平台协同机制。要把特色专业建设成果有效地落实到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中,落实到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的满意度,提高就业质量。

四、附件目录:

1.《关于组织申报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立项的通知》(浙财院东教〔2010〕42号)

2.《关于公布东方学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立项的通知》(浙财院东教〔2011〕2号)

3.《我院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

4.《关于报送新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的通知》(浙财院东教〔2011〕36号)

5.《关于公布< 东方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的通知》(浙财院东教通〔2012〕38号)

6.《我院召开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座谈会》

7.《关于印发<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通知》(浙财大东〔2012〕75号)

8.《关于对我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中期检查的通知》(浙财院东教〔2012〕34号)

9.《我院召开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交流大会》

10.《东方学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期检查情况通报》(浙财大东教〔2013〕60号)

11.《关于调整东方学院第一批特色专业负责人的通知》(浙财大东〔2013〕252号)

12.《关于对我院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进行评估验收的通知》(浙财大东教〔2014〕54号)

13.《我院召开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评估验收报告会》

14.《关于公布院级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浙财大东教〔2015〕3号)

15.金融学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16.财政学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17.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18.会计学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19.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20.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21.英语(经贸)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22.法学专业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教务管理部

2015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