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教学视野
网站首页  >  旧站  >  教师发展  >  教学视野  >  正文
他山之石:“章雪富:让教学成为一种改变”
时间:2014-11-20 10:47:04  浏览次数:  来源:教务管理部

作者简介:章雪富,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主任。1987年就读于原杭州大学哲学系,2000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希腊化哲学、两希文明的交汇以及教父哲学,著有《著督教的柏拉图主义》《斯多亚主义》等专著,以及论文“ousia,homoousia和hypostasis:从希腊的本体观到基督教本体观的演变”等。

我觉得教育是一种让学生也让老师改变的一个学习活动。如果说我以前对教学的理解,是一个单纯的知识描述活动的话,我今天更愿意把教学理解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在精神活动的意义上,你才会把对求知的渴望,把对知识的重新理解带进去,我们才会发现每一讲都是新的。

在我看来,教学就是为了学。这个学字在繁体字里面他是有一个纹理的意思,就是要在学生身上立下痕迹。那什么东西是可以在学生身上立下痕迹的呢?是精神和思想。因为我们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今天的时代知识绝对不是最吸引的东西,今天吸引的东西是什么?是思想,今天稀有的是洞见。有洞见的学生他是有兴趣的,会自己寻找方向。教学就是要把这种洞见,这种思辨的独立性立在学生身上。

如何建立一个让学生能够自己获得洞见的学习活动?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要招回学生和教师的主体精神。主体精神是对自身的一种契约,这种契约精神是什么呢?就是教师对知识活动的精神品质负责,学生对建立自己思辨、思想的独立性负责。

一个老师在课堂上面的主体精神首先表现为友爱,因为只有友爱才能建成共同体。友爱这种东西本身是很奇怪的,有人曾经问,什么叫友爱?如果越不公正,他就觉得越有友爱。如果跟你是好朋友的话,你拿了我什么东西都没关系,你拿吧,你不拿还瞧不起我。这就是说越不公正就越有友爱,所以如果一个学生跟一个老师友爱的话,他们会追着这个老师的,对不起我有问题,老师你要留一留,分享我的问题,分享你的时间。在友爱精神里面,我觉得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求知的一种精神的传递。这个老师能够把他的问题提炼出来,把他学术中获得的知识转化为问题讲给学生听。老师在课堂上不止是要讲自己获得的知识,而且要讲是如何获得知识,并且把这一个获得的知识重新提炼为一个更新的问题去帮助学生。我觉得一个老师的求知精神是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科研上面表现出来,第二个方面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他在课堂愿意跟学生分享,他提炼他科研中的问题,把这个问题变成学生的问题,这种是很重要的,老师在讲问题的时候,把这种精神的感染力给他。

我觉得对一个老师最好的回报就是赞誉,赞誉也是表现教学的契约精神的一个方面的平等的给付。就是老师给学生分享了时间、知识,学生给了老师什么?赞誉。这种赞誉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这将成为彼此的共同的精神接力,并且使得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敢放水。我自己获得的最大的经验就是这个东西,有一次我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过来,说“谢谢你章老师”。我其实看都不敢看,我眼泪都差点要流出来了。我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多,有时候我骑自行车,有学生特别走过来和我打招呼,然后我儿子坐在自行车后座羡慕地看着我,对我是很大的赞誉。老师还是要建立起教学中的荣誉感,我觉得是很重要的。这个荣誉感不是来自于官方,而是来自学生。

另一个就是对学生的改变,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地方是要激活学生的情绪。举个例子,很多学生为什么不学习呢?我觉得就像他消化不良一样,是他的肠胃功能太弱了,为什么肠胃功能太弱呢,是主体精神太弱了。其实对应学习活动,肠胃就是学生的自我要求。我们的学生因为上大学是考试考出来的,他以前学习的中心是考试,他所理解的学习就是考试。中学里面经常考试,他不得不努力地学。但是到大学里面,我们考试就很少了,学生就很失望,你不考那我学什么呢?所以我自己尝试了一个改变,就是让学生学习。我经常在想为什么大家喜欢工科、理科、农科、医科的学生,不喜欢文科的学生。文科学生出去都差不多,为什么呢?因为理工科学生有个基本水准,他们会做题目,做实验。文科学生其实也应该有个基本水准的,就是会写。我觉得文科的学生基本上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二要会写,要提笔就能写,乐意写。而现在我们的大学教育里这个是缺失的,就是基本上写得比较少。所以我现在在专业核心课里面就让学生写,每节课都要写,把他们写的内容全部放在哲学网上。有的学生说我用英文写可不可以?我说可以。所以你会发现上面有一些英文,我说你以后就用英文写,你一年试下来你就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透过这些环境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些改变。就是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责任。

我觉得浙江大学最好的学生应该是有理念、有坚持、有实践。就是能够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我觉得课堂要让他们学会坚持这种品质。

把教学从一个静态的东西,变成一个动态的东西,它就像血液一样,流在学生的身体里,出了课堂,还依然在流。我觉得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没有一个是附庸,都是独立的一方,并且是相互独立的一方。学生是一个教学中的主导方,所以说到底课堂的改革最终会带来一个什么结果?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成长的学生,一个不断地去追求自我成长的人,不停下来。

(根据章雪富教授2014年3月20日在浙江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午间沙龙座谈会录音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自:http://www.news.zju.edu.cn/lecture.php?id=39291